Sunday, December 23, 2012

[Book] 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

这篇文章是生态哲学系列第二篇。先介绍了现代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主义的建构,并归纳了生态中心主义面临的理论困境。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学界有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根本超越,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了质疑。

生态中心主义的现代建构

生态中心主义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环境伦理的建构过程中,生态中心主义主要通过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这三个视角来阐发。

美国生态伦理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1949)中提出了大地伦理学说,这也是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首次系统阐述。大地伦理学将人们道德关怀的对象——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从人扩展到大地,把人从大地的征服者改变成整个大地共同体的普遍成员与普遍公民。人应承担起对大地共同体的责任,持有一种对大地的热爱、尊重、敬畏的伦理关系。大地伦理是自然整体论,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是确定其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1]。利奥波德被认为是对发展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师,他的大地伦理思想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和精神资源。

Tuesday, November 27, 2012

[Music] 舒伯特之《菩提树》赏析 Schubert - Der Linderbaum

《菩提树》是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第五首,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菩提树》具有德国民歌含蓄朴实、结构精巧对称的特点,曲子短而富有变化,旋律简单而优美含蓄,整首乐曲的旋律调性、节奏、曲式结构、和声、钢琴伴奏完美地融合一体。

舒伯特投入了作家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激情,在缪勒的诗歌基础上发展了“流浪汉”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远在他乡颠沛流离,想起古井和菩提树,回忆到昔日家乡的美好生活而感到的寂寞忧伤。优美的曲子结合忧伤含蓄的诗词,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通感。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夜袭布拉格

      抵达布拉格的时候,已经入夜。

      
我上了22路夜车。街道显得有点萧索,巴士快速地掠过紧闭的商店、银行,苍白的霓虹灯亦迅疾晃过双眼。布拉格的车速好快,红绿灯的转换节奏也惊人,这让我遥想起了武汉的巴士……左摇右晃间,巴士穿街走巷,哐当哐当地过了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与河流有关的音乐总是如此动人,触人心怀!

Friday, November 2, 2012

Berlin! 柏林!

除了我家,我呆的最久的三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柏林。

在广州的时候,我还太年轻,不敢到外面的世界跑一跑,哪怕只是从地铁口上来再下去。北京给我的感觉,则一如既往的冷漠,繁忙的交通,混乱的城市建设,真假混杂的古迹,让我无所适从。

而在柏林的时候,无论是年龄,还是心情,都正好。

曾经以为这段平凡普通的岁月会因时间流逝而逐渐被淡忘,可终究没有料到柏林自有其安静的震撼:没有那么一个城市,能够给你那么多的感悟和回忆。离开柏林后,怀念的情绪逐渐加强,那里的星空,那里的点点滴滴。

Thursday, October 25, 2012

[Movie] 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 Le monde selon Monsanto

《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它通过一位叙述者使用google搜索引擎的形式步步呈现了一个老牌的美国化工企业凭借强劲的转基因技术占据美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市场的野心。在片中,孟山都通过专利保护和收购等形式垄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惜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惜冒着危害农作物、人类后代基因库的巨大风险赚着黑心的钱。而现实中,孟山都控制了美国转基因市场的90%,全球谷物与蔬菜种子份额的三分之一,而在2009年该公司也正式进驻中国,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达成合作关系。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向左走 向右...

听说要和大一的师弟师妹吃饭,我才模糊意识到,大四,只不过是转眼之间。怀旧的调子就这样不能免俗的绵绵洒洒在心底。这种抓不住岁月的空虚感终于来临,不早不晚,在大四开始之前。

也许是这一年过得无知无觉,没心没肺。在老朴的组里,最小的我永远都是那个被照顾的那个。在地科里面,最纠结的我永远都是被倾听的那个。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变流氓了,感觉天塌下来,总有别人顶着。脱离了一切社团、协会等有阶层结构的组织,我变得喜欢折腾闹事或者消极怠工,来抵抗一种秩序感迷失后的陷落。责任、原则,在我日渐不屑的世界中悄然溶解。

我忘记了我曾经的样子。

我忘了我曾经有多么爱我的专业。我忘了我曾经有多么专注于学术。我忘了我曾经有多么疯狂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甚至忘了“我曾经那么喜欢过你”的那种感觉。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破牢笼?

——汪峰《存在》

Wednesday, June 13, 2012

晚清中国海洋意识——“塞防”“海防”之争

引言

我是地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绘制地图的第一课,老师就嘱咐我们作图一定要加上“南海诸岛”部分。然而即使像我这种专业背景,也很长一段时间不了解这“九段线”的来龙去脉。九段线内到底是不是领海?国际上是否承认?正式称呼到底是“南海”还是“南中国海”?说不清楚,大多数人也不在乎。这种不负责任的语焉不详恰恰就是典型的中国海洋意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究竟是怎么样的?甚至它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追溯到晚清,我们隐约触摸到了海洋意识模糊的影子。翻看史料的时候,有欣喜,但主要的还是时时袭来的悲愤。每念及人如蝼蚁,悲悯便无端生发,无处发泄。李鸿章这般骄傲的人物,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组建起来的水师灰飞烟灭。只此一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如何,不过蝼蚁而已;“天朝大国,物产丰盈”又如何,不过蝼蚁之窝而已。鸦片战争到北洋水师建立,整整48年机遇的错失,背后绝不仅仅是清政府的昏庸腐败,而是中国人先天不足的海权意识。

前人研究回顾

海防思想研究一览

最早涉及海防思想的研究多见于海军史著作,包遵彭(台)的《中國海軍史》是涉及海防思想的早期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期,晚清海军史里涉及有关海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孙克复、关捷的《甲午中日海战史》《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张侠、杨志本的《清末海军史料》,中华书局出版的《筹办夷务始末》,王家俭(台)的《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等等。80年代末以来,海军史研究开始系统阐述晚清海防思想,对晚清海防思想的总结是封建性、保守性、依赖性、波动性、缺乏海权观念,基本奠定了学界研究的理论范围和基调。主要著作有张墨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略》,吴杰章、苏小东的《中国近代海军史》,海军司令部的《近代中国海军》,戚其章的《晚清海军兴衰史》26, 杨金森、范中义的《中国海防史》30。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对晚清海军的产生、发展、覆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从海防与海防思想史入手的论文有史滇生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戚其章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孙占元的《近代海防观的萌发与海防议》等,著作有鲍中行的《中国海防的反思—近代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史》,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的《中国海防思想史》,宏观探讨了晚清海防思想的内涵与本质。王宏斌的《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是较为全面、学术价值高的重要著作,详细阐述了海防思想形成原因及历史影响,本文史料主要参考此书。另外戚其章的《晚清史治要》、刘中民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黄顺力的《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不同程度地加深了海防思想研究的深度。21世纪晚清海防思想研究成为热点,代表性的论文有孙成华的《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周益峰的《晚清海防思想研究》,杨春峰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变迁》,兰岚的《试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等等。

Tuesday, June 5, 2012

[Book] 平等与正义 (政治哲学 Political philosophy)

正义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是整体中内部互不干涉、分工合作的秩序体系,功利主义、保守主义者认为是保有所得的权利,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按需分配,罗尔斯认为是平等自由与互惠的结合。在讨论正义的含义之前,研究的尺度必须厘清。我认为正义是公德。正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正义。个人正义理论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根本不成立。

正义属于公德范畴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正义分两种,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里,正义主要用来评价人的行为。而近代以来,正义越来越多被当做评价一个社会制度的道德标准,这也是我认为更加合理的看法。首先,正义之所以被作为一种原则提出,其背景是社会集体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由于资源或生活善品有限,出现了资源分配的问题。因而正义原则处理的是社会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出发点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因此正义不是私德,其首要价值应该体现在规范社会层次的人类道德与行为,即社会正义,而并不体现在评判个人品质高下。

Saturday, June 2, 2012

[Book] 梭罗的百年孤独 (瓦尔登湖 Walden)

梭罗的百年孤独,竟有人这般形容——把这两部伟大的小说联系在一起,却又是那样感人的贴切!

梭罗无疑是孤独的。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商业革命方兴未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他孑然一身,远离世俗的纷纷扰扰,在1845年的夏天钻进了瓦尔登湖湖畔的森林,开始了两年遗世独立的隐居生活。和众多冷眼热心的中国古代隐士一样,尽管梭罗对城市生活百态的揶揄总带着刻薄尖锐的味道,却透着许多分率真任性。“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他排斥庸庸碌碌的群居生活,排斥虚伪狡诈的世俗社会,那里面缺乏真诚、缺少洞识这些灵魂性的东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极力抵抗商业热潮,横流的物欲腐蚀人心,冲淡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梭罗是愤世嫉俗的,并且难能可贵的是态度明确,毫不暧昧,毫不妥协。他有一种逆流而上、返朴归真的孤勇,选择了自己的山林水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这种意义上看,梭罗是那个时代的先知。

百余年后,瓦尔登湖已然成为旅游热点,湖边湖中熙熙攘攘,不乏游人。很多人倒是为这片净土(不夸张地说是梭罗读者心中的圣地)竟也堕落至此感到担忧。我不这么看,游客慕名而来毕竟证明了梭罗思想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而非仅仅实体性的存在。如果梭罗当初写的是几英里以外同样优雅的白湖,那我们今天叹息的岂不是白湖?那么一旁的瓦尔登湖呢,不管不顾了么?要知道,这大自然的美,是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突然间只为某个湖感时伤怀,未免太狭隘了。

那么,瓦尔登湖自己呢?它在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时,还依然保持着那份梭罗时代的处子般的孤独吗?品味《孤独》,探寻梭罗思想的深处,我想我们已经隐约有了答案。“真正勤奋的学生在剑桥大学最拥挤的地方,也和沙漠里的托钵僧一样孤独。” ——瓦尔登湖从来都是孤独的,即使在有梭罗这样的“知音”陪伴的日子里。然而,瓦尔登湖从不寂寞,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气象荣荣,以致于它的生命总是在充盈,在满溢,只懂给予,不求索取。

Monday, May 21, 2012

[Movie] 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这真是一部充满隐喻的影片。疑问有很多,我可以说看不懂,只能说尝试用我的哲学常识和寥寥的圣经知识去进行蹩脚的解构。

马戏团夫妇是最特殊的设计,他们在Bloch早祷遇到死神后就出场,而在结尾的时候一起走向了光明。他们贯穿影片始终,而且也是唯一在影片中(暂时)摆脱死亡的。他们与片中三位“思想家”(Bloch,Jons,Tyan)不在一个层次,但也和铁匠夫妇并非一伍。这种又似局外人,又似幸存者的复杂综合体也许是阐释整个故事的最佳载体……

大家都赞同他们代表了世俗的幸福。

不过看待这个问题,最好别把约瑟夫和米亚绑在一起。

他们不一样。

Sunday, March 25, 2012

知与行

多年来,阅文观影无数,人生道理又懂得几分?辉煌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闪耀,道德的律令在斗转星移中永恒,而我们却依然终日饱食群居,浑浑噩噩度日。再庞大的体系,再精深的哲思,却抵不过油盐烟酒酱醋茶。不是看不懂,就是做不到。知行不一的问题虽由来已久,但几为思想家所鄙夷,却成马克思的突破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注定该由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作注脚,等到他问心无愧地证明了这句话是真理的一刻,他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

吊诡的问题在于,我实在无法证明我上面这段话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实践的个体性使得衡量的标准失去了普遍性。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悟出了这个道理,根据我的个人修为与觉悟水平,我当然就足以认为这是真理。几乎所有人都会犯这种错误。

可是我们明明有这种强烈的感觉:没有真正体验过,是说不出其滋味的。换句话说,只有体验过后,才发现之前一直under de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