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部充满隐喻的影片。疑问有很多,我可以说看不懂,只能说尝试用我的哲学常识和寥寥的圣经知识去进行蹩脚的解构。
马戏团夫妇是最特殊的设计,他们在Bloch早祷遇到死神后就出场,而在结尾的时候一起走向了光明。他们贯穿影片始终,而且也是唯一在影片中(暂时)摆脱死亡的。他们与片中三位“思想家”(Bloch,Jons,Tyan)不在一个层次,但也和铁匠夫妇并非一伍。这种又似局外人,又似幸存者的复杂综合体也许是阐释整个故事的最佳载体……
大家都赞同他们代表了世俗的幸福。
不过看待这个问题,最好别把约瑟夫和米亚绑在一起。
他们不一样。
对于生活的痛苦和无望,约瑟夫的解决方式是笃信宗教,他能感知各种神迹;米亚则是通过爱去化解一切。她的爱不仅体现在对丈夫和儿子迈克身上,即爱情、母爱,还表现在对Bloch的友善上,即对邻人的友爱。
尽管这对夫妇对生命虚无的解决方式迥异,但这两种方式到底是冲突、映衬还是互补呢?这与Bloch和Jons之间的对比衬托有什么相似之处或者联系么?彭骞学长表达的正是我亦关注的地方,也是他把我的疑问和猜测联系到一块。他认为这两种方式一种代表宗教,一种代表世俗,两者是不同的解决思路。而我倾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是世俗的解决方式。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宗教,应该是像Bloch那种,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不断对信仰怀疑,然后再确证,反复地思考。
Tyan的隐喻我未能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没接触过类似流派的思想。从影片中感觉Tyan是个很有灵性的女子,顶多有点走火入魔。吴飞老师的解释是她追随上帝的反面去寻求生命的意义……我唯一能对上号的就是那种最洞明世事但又同时最消极、最冷眼看待世界的一类,玩世不恭,相当于人们常常曲解的“犬儒主义者”。
Bloch与Jons的对比,很像虚无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所谓上帝只存在于醒悟的人心之中,这是个实在无法反驳的命题。信仰可以自洽,那么无信仰对假设的厌烦更彻底些。抛弃假设并不代表无神论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思考。也许伯格曼这句话能够透露这位导演的进退两难:"那个时候我仍然深受宗教问题所苦,夹在两种想法当中,进退不得。两边都在各说各话,于是我童稚的虔诚与严苛的理性就处在类似停火的状态之中——骑士和他的圣杯之间还没有出现神经质的情节。"
怀疑主义者还是革命者?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好在这个我有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知行哪一样都不能放弃,人永远是走在通往知性合一的路上。
有关存在主义,惭愧还没读过现代哲学,完全是一无所知。可巧的是我之前做托福听力的时候有篇正是讲存在主义导演习惯将场景设计成一个遥远的时代,但反映的完全是现代的思想,这样有利于观众先把自己从现实中暂时拉开,然后较为客观地去思考一些影片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关Jons和他救的那个女孩,却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女孩是整部影片中最善良、最纯洁的部分,她甚至想拯救那个之前想杀他的伪神父;她逆来顺受,从头至尾只有结尾的一句台词。我认为导演可能想把她设置为恶等有形事物的对立面,但却在结尾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我很难想象一个如此纯净的人,没有施行过任何不正义的人,在死前祷告中会忏悔些什么。
有评论说,伯格曼对善、恶都没有怜悯。如果这就是末日审判的最终目的,那么谁又能逃脱得了虚无呢?
马戏团夫妇是最特殊的设计,他们在Bloch早祷遇到死神后就出场,而在结尾的时候一起走向了光明。他们贯穿影片始终,而且也是唯一在影片中(暂时)摆脱死亡的。他们与片中三位“思想家”(Bloch,Jons,Tyan)不在一个层次,但也和铁匠夫妇并非一伍。这种又似局外人,又似幸存者的复杂综合体也许是阐释整个故事的最佳载体……
大家都赞同他们代表了世俗的幸福。
不过看待这个问题,最好别把约瑟夫和米亚绑在一起。
他们不一样。
对于生活的痛苦和无望,约瑟夫的解决方式是笃信宗教,他能感知各种神迹;米亚则是通过爱去化解一切。她的爱不仅体现在对丈夫和儿子迈克身上,即爱情、母爱,还表现在对Bloch的友善上,即对邻人的友爱。
尽管这对夫妇对生命虚无的解决方式迥异,但这两种方式到底是冲突、映衬还是互补呢?这与Bloch和Jons之间的对比衬托有什么相似之处或者联系么?彭骞学长表达的正是我亦关注的地方,也是他把我的疑问和猜测联系到一块。他认为这两种方式一种代表宗教,一种代表世俗,两者是不同的解决思路。而我倾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是世俗的解决方式。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宗教,应该是像Bloch那种,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不断对信仰怀疑,然后再确证,反复地思考。
Tyan的隐喻我未能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没接触过类似流派的思想。从影片中感觉Tyan是个很有灵性的女子,顶多有点走火入魔。吴飞老师的解释是她追随上帝的反面去寻求生命的意义……我唯一能对上号的就是那种最洞明世事但又同时最消极、最冷眼看待世界的一类,玩世不恭,相当于人们常常曲解的“犬儒主义者”。
Bloch与Jons的对比,很像虚无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所谓上帝只存在于醒悟的人心之中,这是个实在无法反驳的命题。信仰可以自洽,那么无信仰对假设的厌烦更彻底些。抛弃假设并不代表无神论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思考。也许伯格曼这句话能够透露这位导演的进退两难:"那个时候我仍然深受宗教问题所苦,夹在两种想法当中,进退不得。两边都在各说各话,于是我童稚的虔诚与严苛的理性就处在类似停火的状态之中——骑士和他的圣杯之间还没有出现神经质的情节。"
怀疑主义者还是革命者?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好在这个我有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知行哪一样都不能放弃,人永远是走在通往知性合一的路上。
有关存在主义,惭愧还没读过现代哲学,完全是一无所知。可巧的是我之前做托福听力的时候有篇正是讲存在主义导演习惯将场景设计成一个遥远的时代,但反映的完全是现代的思想,这样有利于观众先把自己从现实中暂时拉开,然后较为客观地去思考一些影片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关Jons和他救的那个女孩,却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女孩是整部影片中最善良、最纯洁的部分,她甚至想拯救那个之前想杀他的伪神父;她逆来顺受,从头至尾只有结尾的一句台词。我认为导演可能想把她设置为恶等有形事物的对立面,但却在结尾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我很难想象一个如此纯净的人,没有施行过任何不正义的人,在死前祷告中会忏悔些什么。
有评论说,伯格曼对善、恶都没有怜悯。如果这就是末日审判的最终目的,那么谁又能逃脱得了虚无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