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感谢的人很多,不过先得感谢自己,感谢自己坚持了儿时保护地球的稚嫩理想——选择了城环,坚定地走地球科学的学术道路。我更要感谢自己幸运地遇到了朴老师。两年来,我最初是被老朴的平易近人、真诚率性的人格魅力打动,紧接是叹服于他朝八晚十在办公室里的勤勤勉勉,然后渐渐折服于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深刻理解、对前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细节的认真谨慎,到如今则是被他对科研源自心底的热情深深感染。有这样一位燃烧生命做科研的导师,有这样一群燃烧生命做科研的师兄师姐,我很难不受感动和鼓舞。
如果说是朴老师照亮了我的科研之路,那么二师兄无疑是我科研之路的一抹亮色。特别感激师兄对我两年的引导与照拂,他的敏捷思维和严谨作风时刻鞭策我努力奋斗和自我改进。每当我纠结于细枝末节,停滞不前,是师兄鼓励我说好一个完整的逻辑和故事。而每当我又思维天马行空到九霄云外,迷失于茫茫文献,找不着切入点深入时,也是师兄提醒我专注于眼前的科学问题。最后感谢他在为我修改文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组里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和满满的正能量。感谢大师兄在我迷茫失意之时给予我勇敢前行的信心和希望。感谢曾爷在做人与学术两方面的启发,他对待师友的真挚热诚,在学术思想、科研方法上的独到心得都使我受益良多。感谢小涛涛、小南、小赵师姐在编程画图、数学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科研并非全部,承蒙大师姐、楠姐、孙师兄、杨艳师姐、闯爷、赵淼师姐在科研之外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难忘和国栋师兄、溪然师姐、张原在野外工作采样的汗水、歌声与欢笑;怀念与刘果师兄、印轶师姐从科学到哲学的胡侃海聊,让我对生态学、地球科学的未来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忘地科生态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引领和教导,一步步把我带到了今天。是有利的地貌学让我走入地理学的时空魅力,而班主任耕叔、力平、家富在第四纪地貌学的深厚造诣,更令我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产生浓厚兴趣。大同秦皇岛实习,是地科人永久的回忆,注定让我终生铭记。是贺老师的生态学I使我初窥生态学的多彩和生命力,而老刘充满情感的讲解、老郭生动风趣的比喻更让我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变异充满好奇。非常感谢闻老师在气候变化、陶院在数理统计、纲哥在遥感领域的启蒙,他们的言传身教将贯穿我的科研之路。感谢苏贤贵、吴增定、吴飞和张桂珍老师,他们为我的大学课程增添了的别样的光彩。
我更要感谢那些年在身边默默支持我的亲朋好友。感激父母对我的理解和宽容、大姑小姑对我学业的重视、奶奶对我最真挚无私的爱,这些都是我漂泊在外最珍重的牵挂。感谢陪伴四年的室友,她们的真情暖语最治愈抑郁时的心情。感谢地科生态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构成了我在北大温馨的家。最后,感恩一切在我课程、科研、申请、生活上帮助过我而未被提及的人。
从逸夫二楼3145,到老校医院126,再到电教305——就如同我们组的办公室兜兜转转,四年的大学生涯、两年的科研之路也在我的纠结徘徊、半醒半懵中走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我知道,路还很长。前文中我感谢的人不可能帮助我一辈子,正是因为如此,我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负他们的热情和期望。
如果说是朴老师照亮了我的科研之路,那么二师兄无疑是我科研之路的一抹亮色。特别感激师兄对我两年的引导与照拂,他的敏捷思维和严谨作风时刻鞭策我努力奋斗和自我改进。每当我纠结于细枝末节,停滞不前,是师兄鼓励我说好一个完整的逻辑和故事。而每当我又思维天马行空到九霄云外,迷失于茫茫文献,找不着切入点深入时,也是师兄提醒我专注于眼前的科学问题。最后感谢他在为我修改文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组里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和满满的正能量。感谢大师兄在我迷茫失意之时给予我勇敢前行的信心和希望。感谢曾爷在做人与学术两方面的启发,他对待师友的真挚热诚,在学术思想、科研方法上的独到心得都使我受益良多。感谢小涛涛、小南、小赵师姐在编程画图、数学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科研并非全部,承蒙大师姐、楠姐、孙师兄、杨艳师姐、闯爷、赵淼师姐在科研之外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难忘和国栋师兄、溪然师姐、张原在野外工作采样的汗水、歌声与欢笑;怀念与刘果师兄、印轶师姐从科学到哲学的胡侃海聊,让我对生态学、地球科学的未来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忘地科生态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引领和教导,一步步把我带到了今天。是有利的地貌学让我走入地理学的时空魅力,而班主任耕叔、力平、家富在第四纪地貌学的深厚造诣,更令我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产生浓厚兴趣。大同秦皇岛实习,是地科人永久的回忆,注定让我终生铭记。是贺老师的生态学I使我初窥生态学的多彩和生命力,而老刘充满情感的讲解、老郭生动风趣的比喻更让我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变异充满好奇。非常感谢闻老师在气候变化、陶院在数理统计、纲哥在遥感领域的启蒙,他们的言传身教将贯穿我的科研之路。感谢苏贤贵、吴增定、吴飞和张桂珍老师,他们为我的大学课程增添了的别样的光彩。
我更要感谢那些年在身边默默支持我的亲朋好友。感激父母对我的理解和宽容、大姑小姑对我学业的重视、奶奶对我最真挚无私的爱,这些都是我漂泊在外最珍重的牵挂。感谢陪伴四年的室友,她们的真情暖语最治愈抑郁时的心情。感谢地科生态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构成了我在北大温馨的家。最后,感恩一切在我课程、科研、申请、生活上帮助过我而未被提及的人。
从逸夫二楼3145,到老校医院126,再到电教305——就如同我们组的办公室兜兜转转,四年的大学生涯、两年的科研之路也在我的纠结徘徊、半醒半懵中走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我知道,路还很长。前文中我感谢的人不可能帮助我一辈子,正是因为如此,我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负他们的热情和期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