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是地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绘制地图的第一课,老师就嘱咐我们作图一定要加上“南海诸岛”部分。然而即使像我这种专业背景,也很长一段时间不了解这“九段线”的来龙去脉。九段线内到底是不是领海?国际上是否承认?正式称呼到底是“南海”还是“南中国海”?说不清楚,大多数人也不在乎。这种不负责任的语焉不详恰恰就是典型的中国海洋意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究竟是怎么样的?甚至它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追溯到晚清,我们隐约触摸到了海洋意识模糊的影子。翻看史料的时候,有欣喜,但主要的还是时时袭来的悲愤。每念及人如蝼蚁,悲悯便无端生发,无处发泄。李鸿章这般骄傲的人物,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组建起来的水师灰飞烟灭。只此一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如何,不过蝼蚁而已;“天朝大国,物产丰盈”又如何,不过蝼蚁之窝而已。鸦片战争到北洋水师建立,整整48年机遇的错失,背后绝不仅仅是清政府的昏庸腐败,而是中国人先天不足的海权意识。
前人研究回顾
海防思想研究一览
最早涉及海防思想的研究多见于海军史著作,包遵彭(台)的《中國海軍史》是涉及海防思想的早期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期,晚清海军史里涉及有关海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孙克复、关捷的《甲午中日海战史》《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张侠、杨志本的《清末海军史料》,中华书局出版的《筹办夷务始末》,王家俭(台)的《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等等。80年代末以来,海军史研究开始系统阐述晚清海防思想,对晚清海防思想的总结是封建性、保守性、依赖性、波动性、缺乏海权观念,基本奠定了学界研究的理论范围和基调。主要著作有张墨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略》,吴杰章、苏小东的《中国近代海军史》,海军司令部的《近代中国海军》,戚其章的《晚清海军兴衰史》26, 杨金森、范中义的《中国海防史》30。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对晚清海军的产生、发展、覆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从海防与海防思想史入手的论文有史滇生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戚其章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孙占元的《近代海防观的萌发与海防议》等,著作有鲍中行的《中国海防的反思—近代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史》,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的《中国海防思想史》,宏观探讨了晚清海防思想的内涵与本质。王宏斌的《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是较为全面、学术价值高的重要著作,详细阐述了海防思想形成原因及历史影响,本文史料主要参考此书。另外戚其章的《晚清史治要》、刘中民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黄顺力的《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不同程度地加深了海防思想研究的深度。21世纪晚清海防思想研究成为热点,代表性的论文有孙成华的《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周益峰的《晚清海防思想研究》,杨春峰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变迁》,兰岚的《试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