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由安瑟尔莫、阿奎那等信仰理性化的论证入手,以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为基本立场,提出了信仰与理性最终无法调和的论点,并围绕此论点反思信仰理性化的弊端,倾向于信仰脱理性化而走向心灵化的解决出路,最后强调独立信仰作为人终极关怀的必要性。
信仰与理性最终无法调和
如何理解上帝的存在,是基督教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哲学的背景下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最初的犹太基督徒来说,信仰上帝不需要理由,上帝的存在是个自明的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也只有在信仰绝对的上帝的基础上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①]基督教从否定贬抑理性,到用理性论证上帝,再到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交互关系仿佛渐入佳境。
可以说,信仰的理性化是理性主义兴起、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在信仰理性化的过程中,理性始终只是一件外衣。那些尝试用理性对上帝存在的论证的逻辑常常是:若没有存在的现实,是因为本来就不需要它;若有存在的现实,也是因为在上帝的名义下为了证实上帝而安排妥当的。如此的空洞抽象、虚无缥缈、苍白无力,以致于人陷入对其证实、证伪均不能的两难困境。
信仰与理性最终无法调和
如何理解上帝的存在,是基督教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哲学的背景下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最初的犹太基督徒来说,信仰上帝不需要理由,上帝的存在是个自明的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也只有在信仰绝对的上帝的基础上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①]基督教从否定贬抑理性,到用理性论证上帝,再到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交互关系仿佛渐入佳境。
可以说,信仰的理性化是理性主义兴起、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在信仰理性化的过程中,理性始终只是一件外衣。那些尝试用理性对上帝存在的论证的逻辑常常是:若没有存在的现实,是因为本来就不需要它;若有存在的现实,也是因为在上帝的名义下为了证实上帝而安排妥当的。如此的空洞抽象、虚无缥缈、苍白无力,以致于人陷入对其证实、证伪均不能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