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Book] 信仰与理性 Religion and Rationality

这篇文章由安瑟尔莫、阿奎那等信仰理性化的论证入手,以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为基本立场,提出了信仰与理性最终无法调和的论点,并围绕此论点反思信仰理性化的弊端,倾向于信仰脱理性化而走向心灵化的解决出路,最后强调独立信仰作为人终极关怀的必要性。


信仰与理性最终无法调和

如何理解上帝的存在,是基督教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哲学的背景下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最初的犹太基督徒来说,信仰上帝不需要理由,上帝的存在是个自明的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也只有在信仰绝对的上帝的基础上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①]基督教从否定贬抑理性,到用理性论证上帝,再到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交互关系仿佛渐入佳境。

可以说,信仰的理性化是理性主义兴起、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在信仰理性化的过程中,理性始终只是一件外衣。那些尝试用理性对上帝存在的论证的逻辑常常是:若没有存在的现实,是因为本来就不需要它;若有存在的现实,也是因为在上帝的名义下为了证实上帝而安排妥当的。如此的空洞抽象、虚无缥缈、苍白无力,以致于人陷入对其证实、证伪均不能的两难困境。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Movie] 看完哈7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part 2

想像过哈7的凝重情景,但没想到这部竟然是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最有喜感的;想像过对百讲不放英文原声的无比失望,但没想到我第一次对中文配音不抱反感;想像过制片人将其腰斩企图暴利的凶险用心,但没想到我竟然如此盼望着下一部的大团圆,庆幸还有再一次享受原著走向真人的机会。说实话,我倒是既希望能拍成连续剧,又不想看到一群花花绿绿的新演员,争风吃醋……老角看久了,即使生厌、即使变丑,也是有感情的(except Ginny)。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Book] 行走在消逝中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穿越是永恒的话题。它吸引着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为之探索为之绝望。人们想尽办法在虚拟世界中制造出时间机器、时光机、时间漏斗等五花八门的工具,创造出具有特异功能的时间旅行者等形象,构想出诸如日记、琴谱等回到过去的方式。

在《阿兹卡班的囚徒》里面,回到过去的哈利不顾规则挺身而出,唤出守护神驱走了盘旋在小天狼星和“自己”上空的摄魂怪,而实际上当被“自己”发现的时候,却又被当作了詹姆显灵。回到过去的哈利是不可能不会挺身而出的,否则那个长得像詹姆的家伙就不会出现了,“自己”也没有人来救了,那他是更不可能再有机会回到过去的。到底是为了救人才去违反原则呢,还是因为违反原则后才救了人?显然,已经回到了过去的哈利不知道“当时”正是自己拯救了“自己”,因此自然不会知道自己将要去拯救“自己”,直到他发现他假定的事件并没有发生的时候,这才明白过来,因此看来救人是原动力。也就是说,哈利能活着回到过去,说明被救已成过去,是既定事实,那么回到过去后,他也无法改变过去时态里的将来,因为那是不符合逻辑的。他的救人实际上违反了原则,但他并没有改变历史,相反救人本身就是既定历史,他是在创造历史。

Monday, October 25, 2010

[Book] 杀人理由的两个层次 (罪与罚 Crime and Punishment)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可以说是沉重压抑的苦差事。从第一章“罪”的犯下,到后面六章“罚”对主人公心灵折磨的全面铺开,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大段的景物或场景描写,几乎全是细腻微妙的心理刻画和大篇幅的内心独白。除了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而着力于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之外,这部小说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其突出的思想性:一套惊世骇俗的理论——由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提出作为其杀人的理由,连同作者对道德伦理与人生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一并展现在读者面前。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理由大概有两个不同层次,浅层也就是比较直接的层次,是借一个与青年军官闲聊的大学生之口说出的:既然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富不仁,贪婪凶恶,是社会的虱子或蟑螂,那么将她杀死,把钱用于扶贫救弱,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病痛,拯救成千上万的家庭于水火,才是件为大众谋福利的善事。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渐行渐远

最近经历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但当我兴高采烈地向朋友比划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强笑敷衍的面孔,以及挂在脸上毫不在意的神情,内心瞬间如同夜里断了电的纽约,再加上电闪雷鸣。猛地发现,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远很远,而那些阻隔我们的是一件件我觉得很有意义,他们看来没有价值的事情。这时才知道,有些东西,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没有知音,还不如不分享,那份属于自己的愉悦还能憋在内心任其沸腾,不然,得不到回应,愉悦还蒸发殆尽,只剩内心一片落寞。

不同的人生阅历使人走上了不同的轨迹,有时候,两条路渐行渐远。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泾渭分明,只期待十年之后重见,彻夜把酒言欢,天明又各赴东西,相忘于江湖,将来也就不必忍受在携手同路的途中分道扬镳的难过。

不过话说回来,谁不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呢?

走到终点的永远靠的只有你自己。

莫愁前路无过客,天下谁人不识君哈哈!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中秋怀想

类比端午遥想屈原,中秋将至,也总要怀念下某些伟大的人。

比如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因为坚持认为冷静审视所有人类的行为信念远比生存本身更具意义而慷慨就义。同样擅长雄辩的孟子巧合地追奉舍生取义。

比如苏格拉底之前的智者泰勒斯。其实他也不能算是哲学家,更像是一位天文学家,尽管人们通常把他当做哲学第一人。为他某夜边走边仰望星空掉进坑里的光荣事迹忍俊不禁,个中滋味相信每个喜欢看星星的人都心照不宣了。

想起好几个姓陈的人。

Wednesday, August 4, 2010

鞋盒

新鞋拿出来穿之后,鞋盒就赋闲在一边了,渐渐堆积成山。某日收拾旧物的时候嫌这群空鞋盒碍手碍脚,准备处理掉的时候却想了很多。

新鞋在得到未来主人青睐之前,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陈列于货柜架上,淹没在巨大的仓库里,就静静地躺在那座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里,等待着盖子的揭开,初生曙光的撒入。

鞋生下来注定和一位主人绑定,不似衣服、裤子易主之方便,他在与主人终日的相处中已经定了形状,吸收了主人的气质,成为主人与大地交流的忠实媒介。然而主人却是三心二意的,老迈木讷的鞋子只能默默忍受新欢的张扬跋扈,耐心等待主人下一次的眷顾,可这眷顾却很可能遥遥无期。当一双鞋老去的时候,对主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多年的他仅希望能够在生他养他的地方颐养天年,而不是被扔进乱哄哄的鞋柜或床底甚至垃圾堆。

鞋生在鞋盒,也应该在鞋盒里安息。鞋盒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出生地,坟墓,它是一双鞋在这世上真正的归属。

每座鞋盒都是独一无二的。鞋子在开始他的漫漫征途之前,鞋盒这黑暗的狭小空间就是他的家,是他的一切。如同怀胎十月,鞋子在母体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这座伟大的房子上标记着有关他的所有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身高,重量,兴趣爱好。生命的终点来临之时,他也愿意像初生的时候那样,静静地躺在他自己的家里,等待岁月的洗刷来宣布葬礼。而不是仍像他大半个东奔西跑的人生那样居无定所,最终还不体面地在别人家里西逝。你很难想象一双简洁大方的阿迪呆在花里胡哨的耐克鞋盒里有多么别扭。你也很难想象主人在偶尔回忆起那双陪伴自己多时的同伴时,打开那座本属于他的鞋盒,却无意发现躺着另一双,那有多少的失望。

鞋子有生命,鞋盒是他的家,于是也被打上了生命的烙印。

我最终没有下送走它们的狠心,就让它们呆在那里,记录着我这些年的成长经历,成为我人生物证的一部分吧。

Tuesday, July 6, 2010

暑假总是如此美好而短暂

自从年初对万事感觉逐渐迟钝起来,各种事情无关痛痒。起初倒还好,只以为超脱了。有时候又感觉如同在野外探险,想自己摸索一番,悄悄离开队伍一阵子,回来却发现自己已经离群太远,如不被接纳的丧家之犬。开始还无所谓,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寂寞。而寂寞本身也不易得,因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但后来觉得不对劲,道路上没有同行者,容易迷失方向,没有人在前面拉着你,这时候需要的不仅是独行的孤勇。

容易激动的岁月似乎离我越来越远,究竟是因为迟钝还是成长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感叹内心衰老得如此之快的同时,内心却依然是那片可怕的平静,某种无名的害怕开始让我意识到危机的降临。

我这十几年来第一开心的暑假,毫无疑问是在丽江。迄今我用了整整五年去珍藏有关它的回忆。关于丽江的游记、故事,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后来因为某些令人遗憾的物是人非草草收场,也仅几万言。但在那以后,我的的确确很难再写出完整的游记了。那时候只是想,也许只是因为丽江的经历很难再有。

但今年暑假,我经历了第二个难忘的假期。大同秦皇岛实习,注定让我们大学四年铭记。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却再也不能像过去记得丽江的每一个细节那样去回忆这段时光,知道很难忘,却不知难忘的具体是哪件事情!最难忘的是什么?是秋林沟里度过最艰难最刺激又最有成就感的一天?是沿着桑干河边冒雨艰苦前行的时刻?是恒山上全身湿透的惨状?是打完球踢完毽子后一楼大厅围着吃西瓜的情景?是世界杯决赛晚8个人在无声电视前熬到5点的疲惫?还是最后一晚在秦皇岛体育中心漫无目的的乱逛、放歌?说不清楚,只感觉实习结束那天,这些美好似乎就在向我招手告别,而我那该死的内心竟平静不起波澜,再也无力抓住这些珍贵的瞬间,眼睁睁看着它们在脑海中消逝。想写点什么留个念想,却发现世博过后更是毫无笔感。看看吧,总有机会的。

Wednesday, June 9, 2010

[Book] 古代政治文化(波峰与波谷)


当初对阎步克老师慕名而来,毫不犹豫选了此课,尽管他在第一节课已经讲明负担比较重,承受不起的赶紧退课得了。

但后来觉得有点失望……可能是因为上学期看比较多民国初期东西,还有史纲课缘故,加上古代史没什么新意,觉得当初不如选晚清。不过现在看来,收获还是颇丰的。过去一直对周代爵制、周礼那块的繁琐感到生厌,听老师讲解了爵制、军功爵制的演变实质后,竟觉得趣味横生。最大收获当然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文化嬗变,有幸领略了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说的博大精深思想,也一览此段历史中众星璀璨的历史学家关于南北朝历史地位的各种评定的风采,还有日本京都学派对此段历史,包括争议颇大的历史分期、唐宋变革论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内藤湖南、谷川道雄……之前一直对北方少数民族演替兴趣较浓,现在通过课堂对十六国北朝历史的梳理加上课外功课,竟觉得很多问题茅塞顿开。再古旧的东西,也还大可发掘新解,而我连深层都没有看到。

记得晚清老师曾批判历史专家们没有空间观念,没有世界眼光;阎步克老师本人很排斥业界中国历史研究的断代割裂倾向。看来时空观念皆局限。翻读了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叹服其溯游从之的研究精神,从唐代一直追溯到北魏。而且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大部分基本的路数不过是著史、考史和评史而已,基本到了民国时期才出现大师们集体对历史事件联系的深入考究,尤其是陈氏这种空前绝后的风云人物对中古史的解读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可惜,5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严重扼杀了史学研究的突破发展,也大大限制了与国外汉学界的交流。同样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史的日本历史学界,就呈现出迥然相异、独树一帜的风采。巧的是,50年代以后,中国再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