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生态哲学系列第一篇。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要进一步理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历史。在西方文明中,人类中心主义曾以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肉二元论、理性优越论四种表现形态出现[②]。
(1)自然目的论是最古老的人类中心主义,核心观念是人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大自然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2)神学目的论则源自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关系的思想。上帝创造了世界,而人是上帝创造的自然存在物中最完美的存在,自然则是上帝托付给人类管理的。因此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其他存在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3)灵肉二元论认为人不仅具有躯体,还有不朽的灵魂与心灵,因此人类是比只具有物质属性的动物更高级的存在,代表人物是笛卡尔。(4)理性优越论由来已久,希腊先哲就已经认为人的理性是使其高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原因,近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康德认为理性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使得人自在地就是一种目的;动物没有理性,因此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动物不具备自我意识,因此仅仅是人类实现目的的工具;人类对动物的义务属于对人自身的间接义务。
以上四种思想虽各有不同,却又是一脉相承的,包含着共同的观念:一是机械的自然观及孤立的原子方法论,认为自然是一台机械化运转的机器和具有目的性的工具,认为人独立存在于自然之外,看不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是绝对的主体主义,把人视为绝对的主体主宰自然,把人之外的存在物都视为征服和控制、向人臣服的对象,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2][③]。这些观念对当代的生态危机起到了消极负面的影响。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美国哲学家布莱恩·诺顿(Bryan Norton)为人类中心主义作出了著名的辩护,提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他首先限制区别了人类需要,划分成两类心理意向[④]:感性意愿(felt preference):个人可以感觉或体验到的欲望与需要;理性意愿(considered preference):经过审慎的理智思考后才表达出来的欲望或需要,这种欲望或需要应以一套合理的世界观(可靠的科学理论、解释理论的形而上学、美学和道德思想)相一致。
在此基础上,诺顿将人类中心主义划分成两种形态,仅从感性意愿出发的价值理论称之为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从某些感性意愿出发,但经过理性评价后满足人类利益和需要的价值理论称之为弱人类中心主义。强人类中心主义,以感性的意愿为价值参照系,把自然事物作为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的工具,自然界也就变成了工人任意所取得原料仓库。只承认自然客体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弱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在理性的意愿之上。在调解人与自然关系时,认为自然不但具有人类需要的价值,而且还具有转换价值,即人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能够改变人的感性意愿,使人形成某种连贯、理性的世界观。具有转化价值相关内涵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爱默生和梭罗为代表的超验主义运动、约翰·缪尔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
诺顿认为,根据理性意愿所构建的理性世界观至少包含以下共识[⑤]:
一是以生物学和进化论为基础的本体论。生物学与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特征及基因中的进化机制,都是人类不断适应环境的产物。现代技术往往掩盖了我们对环境依赖的事实,以致于我们更加忽略以下事实:我们将来能够选择的进化方式也取决于我们与未来环境的适应。
二是怀疑论的和建构主义的知识论。怀疑论否认知识的确定性,人类的知识改变所观察系统的性质,反过来改变人类所观察的系统。因此任何尝试解释世界的理论,都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并用来建构现实的模型。自然界极其复杂,相互联系是非线性的、多层面的。细小要素的细微变化会累积成引发整个系统变化的诱因,反过来影响这些要素。我们应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类行为导致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三是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的伦理学。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常常超出我们现有的理解水平,而我们的科学研究往往只是依据从复杂系统中抽象出某种简单、线性关系来指导行动,这将十分危险的。因此我们在评估自然、确定自己的时候应对自然采取谦卑的态度,尽量与自然过程相协调一致,避免打乱本有正常良好的自然秩序,引起不可逆变化。
概括来说,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念包括[⑥]:人具有理性,具有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但需要节制人的欲求和需要。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在于不仅能够满足人的利益,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甚至承认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承认人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承认其他有机体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因此人类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人类与生命共同体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蕴。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类整体的需要、价值和长远利益三者的统一[⑦]。它扩展了人类中心价值理论的适应范围,进一步丰富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对纠正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澄清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模糊认识、恢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学术价值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与反思
思想的狭隘傲慢——绝对的主体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的优越性,认为人在智力、自我意识、使用工具的能力或者理性与情感上是优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物种。生物学则认为,生物与人具有大量相似的特征,如黑猩猩与人的基因相似度为99%,许多生物也被科学证明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自我意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甚至也具备一定的理智与丰富的情感。进化理论则揭示出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从复杂而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中进化出来,人类不是物种进化的最终目的。既然我们与其他所有动物在心理、社会或文化上都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则过分强调人类的优越性是盲目自大、不够谦卑的表现。事实上,人类无论知识还是行为能力都相当有限,人类在自然面前,始终还是一个过于渺小的存在。
即便独特性能勉强成立,根据独特性来给予道德关怀的逻辑也是独断、不公平、不合乎逻辑的。既然评判标准在独特性,而一方面,许多动物具有许多人类具有的所谓独特性的能力(智力、自我意识、使用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动物不具备的能力(道德自律、使用文字)也可能不被某些人群拥有,那么这个标准就变得模棱两可、自相矛盾,以此来将动物排除在道德范围之外,与人种内的种族歧视无本质区别。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以人为中心始终有局限性,应该扩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范围,站在更大范围的自然的立场考虑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准则,包含非人类生物的利益和生态价值,以生物圈共同体为中心,倡导生物共同的生命利益。
人类中心主义者常常用道德进步的有限说[⑧]来反驳这类观点,认为没有必要扩大伦理范围,担当自然的“保姆”是多此一举。纵观历史,人类道德的进步过程也是道德关怀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人类文明实现了对“部落中心主义”“种族歧视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的不断超越。因此把道德关怀固定在人类这一物种界限内显然是缺乏远见的,没有理由怀疑人类能够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甚至外星球乃至整个宇宙上去。
其实人不同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的爱心能够从邻近的关爱突破到博爱万物的层面上,人能够超越本体去关心其他自然存在物甚至爱他们,人甚至能够接受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狭隘的利己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出发点是维护人类利益,依照的根本逻辑就是利己主义,行为主体根据自利选择原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并根据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利己主义存在许多困难,并带来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等消极恶劣的影响。首先,何谓利益最大化?功利主义评判利益最大的标准是行为所产生的总体后果或效果为最好,然而对于我们至今仍知之甚少的大自然来说,这在实践上几乎是无法操作的:我们无法了解甚至预估某项行为或事件会对时空尺度广、具有复杂反馈系统的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根本上讲,自利可以是道德的出发点,但并非人们行为选择的唯一动机,更绝不是伦理道德的标准和最终目的。利己主义不可能被提升到伦理学的高度,至多算是机会主义式的权术。另外,利己主义对公共利益缺乏本性的尊重,毕竟如果只有利益而非更高的准则来决定伦理规范,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组织公众对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忽视呢?
即使是以人类整体的形式表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利己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解释保护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时候,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使用把行为上的利他解释为精神上的利己的逻辑。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个人还是整体,只有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才能算是成熟的。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开放性理论带来许多启示与突破,如G.桑塔亚那、W.巴雷特代表的观点,以及中国古代佛道哲学思想[⑨]。
割裂的主客两分思维
主客两分的思想根源来自基督教神学: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一方面有利于人类认识自然,促进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积极主动地战胜自然,另一方面则使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关系,诱发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的态度。东方哲学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印度的梵我合一思想则相反,体现出不分主客、整体论的特点,这种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哲学对人们环境思想的影响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实践的有害性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里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观念造成了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动机是功利性的。由于知识的有限,难以预料某个物种的毁灭或者某个特定的生态系统破坏究竟会产生哪些长远的影响,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则需要人类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划分等级,后果是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当人的利益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发生矛盾时,人就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舍弃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利益。关于人的独特性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精神是强调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独特性是否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首先,人的独特性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精神背后有着深远的思想根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来自哲学世界观,自古希腊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由苏格拉底将哲学关注点落到人上发端,经历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今天强调人本思想、人权至上等理念;一方面来自基督教神学,自然是上帝委托给人类管理和使用的。事实上,认识人的价值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思想不断斗争、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是逐渐才为人所接受,至今仍包含许多固有的合理性。
就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也有显而易见的独特性。人类发展出了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璀璨文明,它的特殊性在于文明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载体保存并积累的。更为关键的是,人的独特性在于其道德属性,表现到集体中是社会属性,表现到个体中,则是爱与正义。我并不认为这种属性依附于生物的求生、繁殖本能,是它们的副产品,而是认为这种属性已经发生了独立演化并超越了原有的自然属性。
其次,导致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没有节制的欲望,而非人的独特性本身。凸显人的价值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但那个时期不存在环境问题,原因除了生产力低下,还有就是禁欲思想。资本主义促进西方社会世俗化以后,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的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成了无限的要求[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人追求自身利益提供了价值认同,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则为欲望的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则论证了谋求利益最大化是具有经济合理性和社会正当性的人性体现[11]。个人认为,人的欲望随其能力增强而增强是生物本性。但是我也认为,欲望虽会失去控制,人亦有控制欲望的潜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于抹灭人的独特性,而在于如何掌控人的欲望。
最后,强调人的独特性的确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前所述,人的独特性这一事实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它与其他支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结合到一起后,间接地促发了人的自大情绪和藐视自然的行为。也就是说,即使这一事实没有问题,它与人类中心主义所在的范式,本身仍不足以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足够的道德保证,这也是人类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寻找全新的生态伦理观的原因。
首先,人的独特性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精神背后有着深远的思想根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来自哲学世界观,自古希腊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由苏格拉底将哲学关注点落到人上发端,经历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今天强调人本思想、人权至上等理念;一方面来自基督教神学,自然是上帝委托给人类管理和使用的。事实上,认识人的价值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思想不断斗争、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是逐渐才为人所接受,至今仍包含许多固有的合理性。
就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也有显而易见的独特性。人类发展出了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璀璨文明,它的特殊性在于文明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载体保存并积累的。更为关键的是,人的独特性在于其道德属性,表现到集体中是社会属性,表现到个体中,则是爱与正义。我并不认为这种属性依附于生物的求生、繁殖本能,是它们的副产品,而是认为这种属性已经发生了独立演化并超越了原有的自然属性。
其次,导致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没有节制的欲望,而非人的独特性本身。凸显人的价值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但那个时期不存在环境问题,原因除了生产力低下,还有就是禁欲思想。资本主义促进西方社会世俗化以后,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的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成了无限的要求[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人追求自身利益提供了价值认同,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则为欲望的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则论证了谋求利益最大化是具有经济合理性和社会正当性的人性体现[11]。个人认为,人的欲望随其能力增强而增强是生物本性。但是我也认为,欲望虽会失去控制,人亦有控制欲望的潜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于抹灭人的独特性,而在于如何掌控人的欲望。
最后,强调人的独特性的确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前所述,人的独特性这一事实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它与其他支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结合到一起后,间接地促发了人的自大情绪和藐视自然的行为。也就是说,即使这一事实没有问题,它与人类中心主义所在的范式,本身仍不足以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足够的道德保证,这也是人类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寻找全新的生态伦理观的原因。
参考文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