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切都是那么地猝不及防。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四个月,1月18号。
这一天,我收拾好了行李,从香港飞到了IAD。在飞机上,隔壁连续打个好几个喷嚏,我心里还有点发怵,只不过当时我脑海里害怕的是流感。两天之后,我和所有人一样看到了央视采访中钟南山院士提到不明肺炎人传人的现象。这几幕似曾相识,当时我就大感不妙,提醒爸妈提高警惕,让我妈赶紧网购N95口罩和酒精。只是没想到这接下来的5天,事情发酵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众的想象,疫情随着春运的飞机火车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根本买不到口罩和消毒用品。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疫情还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1月17日到2月28日,我每天到了办公室就忍不住刷丁香园,阅读朋友圈上分享的各种报道和分析,响应各种平台的捐款支援行动。中间有二十天左右我还先后得了流感、急性鼻窦炎、口腔溃疡,保险起见我申请了在家工作。基本上这一个月,我就处于担心爸妈、照顾生病的自己的混乱状态。不过也幸好是我生病了,我去打了流感疫苗,买了一些卫生纸和基本的消毒用品。事实证明,我当时购买储备的这些物资到如今都相当难买到。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封锁国内到各国的航线,物资、人员开始出现了滞留现象。
2月底到3月初这三五天,美国疫情有燃起之势,我赶紧去超市储备了好几周的食物,在亚马逊上买干粮,做好了未来几周不出门的准备。我当时跟很多朋友说起我的担心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大致分三种:(A) 美国早就停航了,再说了医疗系统那么强,没事 (B) 赞,你好谨慎啊,想得好长远,有点夸张啦 (C) 年轻人不用担心,得了死不了。其实,这些看似很正常的观点,就是后来悲剧开始的源头,刚好暴露了多个问题。一、再好的医疗系统在大流行传染病面前永远跟不上传染的速度和节奏;二、社区传播开始之后,局部停航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只有测试和控制传染源才有效;三、人的防控意识永远落后于实际的感染状况(这篇分析算是我读到的最早的数据支持),更别提维持经济活动等考量;四、与国内家庭聚集爆发不同,美国疫情的传播主力军来自四处活动的年轻人。
3月份,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断言、谎言、谣言轮番出现,Dave Eggers在纽约时报上写的comedy其实还蛮真实的。这个月,确诊的感染人数从91人一路狂飙到20万,让大家见证指数增长的大魔王。同时华尔街股市多次周一熔断,人民见证历史。测试永远跟不上,测试的标准一直都很严苛。这时候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美国抗疫的方案,就是没有计划 (the plan is no plan)。大部分航线的取消,让回国避难变得异常困难。这几周,轮到爸妈和国内的家人朋友担心我,纷纷给我寄来口罩。我也从捐赠口罩转而加入团购口罩大军。
4月1日起,我所在的地方开始正式施行居家令,关闭各种餐厅、零售店店面,禁止串门和集会。此时我已经不关心具体的数字了,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平衡。之前的恐慌与害怕,逐渐被生活点滴抹平。每天开始专注于做好吃的饭,锻炼身体,阅读。借此契机,我和久未联络的朋友重新联系起来,一起云聊天、云观影、云锻炼。爸妈和家人也逐渐没有那么担心。
如今到了5月份,美国每日的新增人数依然居于高位,只能说明测试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尽管情况并没有好转,但人们的耐心已经被耗尽,复工浪潮兴起,憋在家里两个月的人们纷纷想要走出家门。但是,真的回不到过去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we will not be back to normal, because "normal" doesn't work。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冠病毒的新常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必然伴随大量生产模式、中小企业的死去和万千工作的失去。人们不在毫无顾虑地去餐厅吃饭和去超市购物,食品业、日用品的生产供应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会减少没有必要的出行,公共交通会受到重创,而小车、自行车等会重获市场。病毒对医疗系统的挤兑会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就医产生深远影响……
其实,新冠病毒就是未来气候灾难的一个加快版导览 (preview)。新冠专治各种不服——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国家是准备好的。我们必须吸取这些教训,未来这类情形必然会更加频繁。Build back better,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望!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四个月,1月18号。
这一天,我收拾好了行李,从香港飞到了IAD。在飞机上,隔壁连续打个好几个喷嚏,我心里还有点发怵,只不过当时我脑海里害怕的是流感。两天之后,我和所有人一样看到了央视采访中钟南山院士提到不明肺炎人传人的现象。这几幕似曾相识,当时我就大感不妙,提醒爸妈提高警惕,让我妈赶紧网购N95口罩和酒精。只是没想到这接下来的5天,事情发酵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众的想象,疫情随着春运的飞机火车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根本买不到口罩和消毒用品。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疫情还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1月17日到2月28日,我每天到了办公室就忍不住刷丁香园,阅读朋友圈上分享的各种报道和分析,响应各种平台的捐款支援行动。中间有二十天左右我还先后得了流感、急性鼻窦炎、口腔溃疡,保险起见我申请了在家工作。基本上这一个月,我就处于担心爸妈、照顾生病的自己的混乱状态。不过也幸好是我生病了,我去打了流感疫苗,买了一些卫生纸和基本的消毒用品。事实证明,我当时购买储备的这些物资到如今都相当难买到。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封锁国内到各国的航线,物资、人员开始出现了滞留现象。
2月底到3月初这三五天,美国疫情有燃起之势,我赶紧去超市储备了好几周的食物,在亚马逊上买干粮,做好了未来几周不出门的准备。我当时跟很多朋友说起我的担心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大致分三种:(A) 美国早就停航了,再说了医疗系统那么强,没事 (B) 赞,你好谨慎啊,想得好长远,有点夸张啦 (C) 年轻人不用担心,得了死不了。其实,这些看似很正常的观点,就是后来悲剧开始的源头,刚好暴露了多个问题。一、再好的医疗系统在大流行传染病面前永远跟不上传染的速度和节奏;二、社区传播开始之后,局部停航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只有测试和控制传染源才有效;三、人的防控意识永远落后于实际的感染状况(这篇分析算是我读到的最早的数据支持),更别提维持经济活动等考量;四、与国内家庭聚集爆发不同,美国疫情的传播主力军来自四处活动的年轻人。
3月份,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断言、谎言、谣言轮番出现,Dave Eggers在纽约时报上写的comedy其实还蛮真实的。这个月,确诊的感染人数从91人一路狂飙到20万,让大家见证指数增长的大魔王。同时华尔街股市多次周一熔断,人民见证历史。测试永远跟不上,测试的标准一直都很严苛。这时候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美国抗疫的方案,就是没有计划 (the plan is no plan)。大部分航线的取消,让回国避难变得异常困难。这几周,轮到爸妈和国内的家人朋友担心我,纷纷给我寄来口罩。我也从捐赠口罩转而加入团购口罩大军。
4月1日起,我所在的地方开始正式施行居家令,关闭各种餐厅、零售店店面,禁止串门和集会。此时我已经不关心具体的数字了,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平衡。之前的恐慌与害怕,逐渐被生活点滴抹平。每天开始专注于做好吃的饭,锻炼身体,阅读。借此契机,我和久未联络的朋友重新联系起来,一起云聊天、云观影、云锻炼。爸妈和家人也逐渐没有那么担心。
如今到了5月份,美国每日的新增人数依然居于高位,只能说明测试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尽管情况并没有好转,但人们的耐心已经被耗尽,复工浪潮兴起,憋在家里两个月的人们纷纷想要走出家门。但是,真的回不到过去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we will not be back to normal, because "normal" doesn't work。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冠病毒的新常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必然伴随大量生产模式、中小企业的死去和万千工作的失去。人们不在毫无顾虑地去餐厅吃饭和去超市购物,食品业、日用品的生产供应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会减少没有必要的出行,公共交通会受到重创,而小车、自行车等会重获市场。病毒对医疗系统的挤兑会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就医产生深远影响……
其实,新冠病毒就是未来气候灾难的一个加快版导览 (preview)。新冠专治各种不服——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国家是准备好的。我们必须吸取这些教训,未来这类情形必然会更加频繁。Build back better,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