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意识的起源
生命有目的吗?
DNA结构的共同发现者之一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表示:“生物学的现代发展的最终目的事实上就是根据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所有生物学。”显然,按照还原论的信念(在生物学领域又称为分支论),分子生物学能够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因为不同生命现象的根源和本质都是同一的、物质性的,我们所做的只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还原到根本的基点。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看不到任何将生物与非生物相区别的过程,所有激动人心的生命现象无外乎为物理、化学反应盘综错杂的组合、复合。然而,还原论只证明了物质存在的必要性,无法推导充分性,因为组成上可还原无法推出这样组成的行为内涵,无法赋予这样组成的生命意义。
比方说,DNA的复制是一个机械的物理化学过程,可是它为什么要复制呢?分子生物学表明基因必然包含了原始的指令,驱动基因上的遗传信息的自我复制进程,然则这个“指令”又是怎么来的?始终用还原论解释无法突破这个“指令”由无到有的缺口,无法解释生命来自无机世界的原动力。
生命究竟有没有目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在新生的生物学领域再次被提了出来。一方面,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Dennett)认为进化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过程的产物[1];提出“操纵子学说”的分子生物学家雅各·莫诺(Jacques Monod)认为自然没有目的,生命起源与进化纯属偶然[2]。然而正如道金斯所说,自然选择只能用来解释产生生命之后生命的蓬勃展开,却无力解释生命本身出现的幸运,他认为人择原理是后者的一个解释方案[3]。另一方面,五十年代后,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自主论逐渐兴起,与还原论(分支论)相抗衡。现代自主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用物质的原因解释生命现象不能算是还原,“遗传信息”和“基因”之间不是一个还原的等级关系,而是两个具有自主性意义的概念,相互进行阐释[4]。
这里存在一个吊诡的局面:自主论的出现,到底是由于生命现象太复杂,以无机界为起点因果地演绎生命现象太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还是由于无机界所没有的生命整体对部分的“制约”,因而生命现象在本体上具有“自主性”[5]?神学的目的性解释再次被应用到这个领域,具有神学目的意义的自主论能赋予物理-化学语言目的性解释,实现自主论与还原论的相互协调合作。
人类社会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对意识的起源动力做了很多探究。行为学认为意识起源的动力来自行为的进化,意识是行为的内化和摹写,智慧的萌芽源于感知运动的阶段。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O. Wilson)认为进化论可以解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意识的起源,人类悲欢情绪的产生,无论是宗教还是伦理学[6]。然而对意识下相对明确的定义很难,生物学一般认为,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应激性不能算是意识,高等动物发达的神经系统虽与人类智能极为相似,但仍只是低级意识。然而这何尝不是人类自己强加的价值判断呢?仅仅依靠脑容量测定和脑电波测试否定动物具有的情感、意志是值得怀疑的。
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在他的一部小作《上帝是否存在?》中提到意识的起源是一个迄今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难题。“在进化的哪个阶段,动物开始有了灵魂和心灵生活呢?我们不得而知……关于灵魂的出现及其心灵生活,尽管不可能有一种无生命解释,像自然科学的解释那样,但是有神论者的确提出了一种解释。”[7]斯温伯恩支持实体二元论,反对还原论,认为人的心灵生活本身是一种非物质实体,即灵魂的存在方式,是被连结在身体之上的。
道金斯在书中承认意识的起源是一个很重要的缺口,但他认为这些“一次性事件”也大概是可以沿用与人择原理相同的思路进行解释的。他认为,在数十亿颗行星上演化出细菌水平的生命,从千千万万简单的细菌中演化出极少数的真核细菌,再从这些低等生命中又有更少的数目演进出意识,这三个阶段是同一类过程。
两者争执不下的关键,在于意识的起源与前两次变化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带有宗教信仰的人毫无疑问相信意识的起源是独特的:“在进化史上的某个时刻,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东西——意识,这是一种心灵生活,只有通过具有心灵属性的灵魂,人们才能分析这种生活。”[8]而进化论唯物主义者并不认为意识的存在有多大的特殊之处,最终依然也是可还原的。克里克认为意识是不同的认知系统通过电震荡而产生的关联的产物,意识虽有主观性,但是这种主观性的细节是难以确认,甚至不可能确认的,无法为科学所研究。丹内特则认为,意识的统一和连续是一个虚幻的表象,是人对过去的记忆和知觉不断虚构和创造的结果,因此否定了一个独立于身体、物质的心灵的存在[9]。
道金斯对缺口崇拜的描述:创世论者急切地寻找当下科学知识或理解中的缺口[10]——目前仍缺乏证据或科学还未能解释的难题,声称上帝能够用现成的方式去填补这个空缺。创世论者攻击进化论常使用的武器就是化石证据中的缺陷,比如大量寒武纪化石的发现——如何解释生物大爆发;化石中未能找到一些变化中间类型的过渡种类等。
道金斯对“智能设计”的批判,首先是这种假设只会导致无限的倒推,因此根本不能作为任何事的终极解释。其次他始终认为“智能设计”是一个想象力匮乏的表现,是一种注定失败的懒惰。一方面,这是在削弱科学家天然的由(暂时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乐趣;另一方面,面对这些看似复杂的机制,需要的正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深入工作,如果科学家满足于“智能设计”,则将一事无成。他指出宗教的一个显要的害处在于教导人们满足于不去理解[11],因为一切都可以用上帝来解释。
针对缺口,创世论者往往会假设上帝必定已经有所干预。实际上,这种策略算是“智能设计”论的遗存,从眼睛、翅膀再到细菌鞭毛策动器,创世论者都是通过赋予其不可证明、不可还原的复杂性,以作为“智能设计”的论据,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证据的技术含量也在升级罢了。因此,道金斯对缺口崇拜的批判,与传统上对“智能设计”的批判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道金斯的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情感上的煽动性,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未可避免地老调重弹。
首先,道金斯在书中用一章展现历史上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然后再用一章来反驳上帝存在的证据。只要稍微了解过基督神学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清楚历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五大派别:本体论证明、设计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博弈论证明、道德论证明,而五种派别就都有对应的反证明。我赞同道金斯在书中对设计论的批判,在我看来,传统的设计论的确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设想。然而设计论的发展没有止步不前,在进化论之后它被赋予了另一种理解:即这种设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上帝预设的蓝图,而是一个总体的方向,同时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随着进化过程中秩序和信息的增加,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言的结果[12]。道金斯并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讨论和反驳,矛头仅仅指向了科学家最常攻击的靶子——传统的智能设计论,显得比较单薄。相比之下,丹尼尔·丹内特对所有设计论的批驳和抗拒则更为彻底。
道金斯在书中虽然有涉及宇宙理论等其他学科,但他基本仍是从生命科学领域出发,沿着进化论的脚步去看待神学,未免偏颇。其实宗教与科学的交叉、渗透所涉及的范围之深远,绝不是通过否定一个智能设计就可以结束讨论的。毕竟简单粗暴地引入上帝“救火”,这种现象估计只是会出现在非科学领域的基督徒中,成熟的基督徒科学家的讨论往往深刻而富有创意。现代科学越来越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亚瑟·皮考克这种综合考察宇宙学、量子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来讨论偶然性和必然性,修正科学领域内神学的做法被认为更加与时俱进和具有代表性[13]。
另外,道金斯在另一章用进化论来阐述宗教的根源,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其具有进化意义上的生存价值。威尔逊也持同样观点,通过比较人类与动物的行为,他发现人类对宗教权威的顺服和动物的顺服行为十分相似。他认为,进化史宏大的诗意能够替代过去宗教宇宙论的神圣叙事[14]。罗素的随笔《我相信什么》也表达过相同的意思:传说中的博爱神话让我们享受到小屋内的温馨之后,即使打开的科学之窗最初令我们战栗,终归新鲜的空气也裹挟着活力,整个空间焕然一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就已经有了相似的观点,他提出一个解释上帝退出世界的革命性原因:这个世界已经成年了。上帝就如同世界的父亲,陪伴、指导人类社会走过那段蒙昧无知的黑暗年代,而当人类从天真懵懂的婴孩长大成熟,他就要放手了,让人类自己承担这份责任。
随着综合性思维的兴起,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强调分离割裂、可重复的还原论遇到了众所周知的困境,科学主义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首先,我不认为是神学的复兴主导了这样一场论战:真正导致两者地位动摇的是它们自身的内部缺陷[15]。神学的介入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这在本质上依然还是还原论倾向的科学主义的自身立足问题。
其次,我并不否定神学家引入目的论的努力。科学追求真理,宗教体验终极,对两个领域都怀有深厚而虔诚的感情之人,必定最希望能够将两者和谐统一地连结起来。不难理解,持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在研究这些领域的难题时,倾向于追求理论与信仰的统一。在生命科学领域,神圣目的的引入只是他们对生命起源,这个科学难以解释的难题,尝试提出的一种有神论解释。
即便是激进的道金斯,也并没有一味指责所有神学家,否定神学家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尝试,他多次提到,他更欢迎思想深刻成熟的神学家将这个看作一个科学式的问题去思考和解释,而不是用智能设计来回避。
再次,我相信科学在将来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而引入上帝的意义不大。一方面,毕竟科学认识方法是有限而不完备的,科学现在还未能解释,不代表以后也不能解释。另一方面,纵使还原论在思维上有诸多弊端,却依然无法否认其方法在科学上的基础性。巴伯对还原进行了三种区分[16],认为方法论的还原属于一种研究策略。由于人类思维的割裂本性,“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人类把握理性的必然之路。割离之后,又发现认识因角度不同而异会带来很多局限,于是便需要将离散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连续的整体。回顾自然科学的历史,由博物学到分科而治再到交叉学科的兴起,也可印证此点。
引入上帝,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种饮鸩止渴。万能的假设固然能使现象解释显得轻而易举,但这种太完美、太一劳永逸的办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的复杂存在。若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上帝,无论他是与世界同在的还是超越时空的,无论他预期的计划是永恒不变的还是在自组织过程中持续创造的,他就成了最复杂而非最原始简单的存在,而这个复杂的存在又源何而来?为什么这里面包含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可以进行特殊处理?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存在可以被区别对待——他成了可以跳出所有条条框框,不受任何律令约束的至高存在?为什么他不可还原、不可追溯的原因就是他自身?这些循环冗余、莫名其妙、一厢情愿、各执一词、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假设远远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让人难以信服。
另外,缺口的界定受人类认识局限影响,很不精确。缺口的界定本身就模糊不清,并且会随着科学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人类认为,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出现是两次关键的时刻,可是两者间的区别是本体上的,还是在人类的主观价值判断下形成的还是说不清楚,因为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人类认识的局限与自然本身的局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究竟如何界定缺口,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这些表面生命现象的本质的认识是否足够透彻。当然,这也很可能导致一个结果——人类认知的局限始终限制我们对真相的完全认识,我们很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彼岸。
不同于支持科学与宗教对话、整合的乐观派基督徒科学家,道金斯对有神论的猛烈批判透露出他对基督教世界坚决不妥协的姿态。道金斯对宗教的敌意很大部分来自他所看到的宗教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无论宗教是慰藉人心还是蛊惑人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种种善恶现象,无一不是人类的意志、道德在行为上的体现。我更倾向于认为,在世俗生活里,仪式化的宗教更像是一个工具,如同科技一样,它很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道金斯的观点未免偏激,选择战斗的领域也不够广阔深远,但正如他所说,“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在这样一个笃信有神论的西方世界能够抱着坚定的战斗意志,发出自己独特而振聋发聩的宣言,也就具有了难得的勇气。
我欣赏宗教哲学的高远深邃,享受思考终极问题带来的虔诚领悟,更尊重有神论者对上帝存有的不懈证明和追求。但对我来说,宗教仅是一种寻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方式,不是唯一的,甚至也可以说不是最高明、最成熟的。我并不认为,一个无神论者就生活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当中,“一个信仰者比一个怀疑论者更幸福这一事实,绝不比一个醉酒者要比一个清醒者更幸福这一事实有更多的意义”。坚定的无神论者内心包含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来自内心深处,不需证明,无须言说,它是爱,是希望,是永恒。
也许中国人本就淡漠的宗教情结使得成为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并不困难,但是有一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面临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汹涌波涛仍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思考,从而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
[2] 理查德·道金斯:上帝的迷思,陈蓉霞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3] 理查德·斯温伯恩:上帝是否存在,胡自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所罗门:大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郭垒:现代自主论和还原论的各自困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04期
[7] 董国安,吕国辉:生物学自主性与广义还原,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03期
[8] 孙宝良等: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问题的新观点——原始意识的产生及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医学与哲学第20卷第3期1999年3月
[9] 朱长超:试论意识起源的动力,哲学研究,1983年06期
[10] 张增一:科学与宗教:一个正在兴起的新领域,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意识的起源——动物何时开始有了心灵生活?
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在他的一部小作《上帝是否存在?》中提到意识的起源是一个迄今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难题。“在进化的哪个阶段,动物开始有了灵魂和心灵生活呢?我们不得而知……关于灵魂的出现及其心灵生活,尽管不可能有一种无生命解释,像自然科学的解释那样,但是有神论者的确提出了一种解释。”[7]斯温伯恩支持实体二元论,反对还原论,认为人的心灵生活本身是一种非物质实体,即灵魂的存在方式,是被连结在身体之上的。
道金斯在书中承认意识的起源是一个很重要的缺口,但他认为这些“一次性事件”也大概是可以沿用与人择原理相同的思路进行解释的。他认为,在数十亿颗行星上演化出细菌水平的生命,从千千万万简单的细菌中演化出极少数的真核细菌,再从这些低等生命中又有更少的数目演进出意识,这三个阶段是同一类过程。
两者争执不下的关键,在于意识的起源与前两次变化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带有宗教信仰的人毫无疑问相信意识的起源是独特的:“在进化史上的某个时刻,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东西——意识,这是一种心灵生活,只有通过具有心灵属性的灵魂,人们才能分析这种生活。”[8]而进化论唯物主义者并不认为意识的存在有多大的特殊之处,最终依然也是可还原的。克里克认为意识是不同的认知系统通过电震荡而产生的关联的产物,意识虽有主观性,但是这种主观性的细节是难以确认,甚至不可能确认的,无法为科学所研究。丹内特则认为,意识的统一和连续是一个虚幻的表象,是人对过去的记忆和知觉不断虚构和创造的结果,因此否定了一个独立于身体、物质的心灵的存在[9]。
我对道金斯批判的看法
道金斯对“智能设计”的批判,首先是这种假设只会导致无限的倒推,因此根本不能作为任何事的终极解释。其次他始终认为“智能设计”是一个想象力匮乏的表现,是一种注定失败的懒惰。一方面,这是在削弱科学家天然的由(暂时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乐趣;另一方面,面对这些看似复杂的机制,需要的正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深入工作,如果科学家满足于“智能设计”,则将一事无成。他指出宗教的一个显要的害处在于教导人们满足于不去理解[11],因为一切都可以用上帝来解释。
针对缺口,创世论者往往会假设上帝必定已经有所干预。实际上,这种策略算是“智能设计”论的遗存,从眼睛、翅膀再到细菌鞭毛策动器,创世论者都是通过赋予其不可证明、不可还原的复杂性,以作为“智能设计”的论据,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证据的技术含量也在升级罢了。因此,道金斯对缺口崇拜的批判,与传统上对“智能设计”的批判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道金斯的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情感上的煽动性,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未可避免地老调重弹。
首先,道金斯在书中用一章展现历史上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然后再用一章来反驳上帝存在的证据。只要稍微了解过基督神学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清楚历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五大派别:本体论证明、设计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博弈论证明、道德论证明,而五种派别就都有对应的反证明。我赞同道金斯在书中对设计论的批判,在我看来,传统的设计论的确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设想。然而设计论的发展没有止步不前,在进化论之后它被赋予了另一种理解:即这种设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上帝预设的蓝图,而是一个总体的方向,同时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随着进化过程中秩序和信息的增加,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言的结果[12]。道金斯并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讨论和反驳,矛头仅仅指向了科学家最常攻击的靶子——传统的智能设计论,显得比较单薄。相比之下,丹尼尔·丹内特对所有设计论的批驳和抗拒则更为彻底。
道金斯在书中虽然有涉及宇宙理论等其他学科,但他基本仍是从生命科学领域出发,沿着进化论的脚步去看待神学,未免偏颇。其实宗教与科学的交叉、渗透所涉及的范围之深远,绝不是通过否定一个智能设计就可以结束讨论的。毕竟简单粗暴地引入上帝“救火”,这种现象估计只是会出现在非科学领域的基督徒中,成熟的基督徒科学家的讨论往往深刻而富有创意。现代科学越来越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亚瑟·皮考克这种综合考察宇宙学、量子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来讨论偶然性和必然性,修正科学领域内神学的做法被认为更加与时俱进和具有代表性[13]。
另外,道金斯在另一章用进化论来阐述宗教的根源,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其具有进化意义上的生存价值。威尔逊也持同样观点,通过比较人类与动物的行为,他发现人类对宗教权威的顺服和动物的顺服行为十分相似。他认为,进化史宏大的诗意能够替代过去宗教宇宙论的神圣叙事[14]。罗素的随笔《我相信什么》也表达过相同的意思:传说中的博爱神话让我们享受到小屋内的温馨之后,即使打开的科学之窗最初令我们战栗,终归新鲜的空气也裹挟着活力,整个空间焕然一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就已经有了相似的观点,他提出一个解释上帝退出世界的革命性原因:这个世界已经成年了。上帝就如同世界的父亲,陪伴、指导人类社会走过那段蒙昧无知的黑暗年代,而当人类从天真懵懂的婴孩长大成熟,他就要放手了,让人类自己承担这份责任。
还原论的困境与有神论
首先,我不认为是神学的复兴主导了这样一场论战:真正导致两者地位动摇的是它们自身的内部缺陷[15]。神学的介入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这在本质上依然还是还原论倾向的科学主义的自身立足问题。
其次,我并不否定神学家引入目的论的努力。科学追求真理,宗教体验终极,对两个领域都怀有深厚而虔诚的感情之人,必定最希望能够将两者和谐统一地连结起来。不难理解,持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在研究这些领域的难题时,倾向于追求理论与信仰的统一。在生命科学领域,神圣目的的引入只是他们对生命起源,这个科学难以解释的难题,尝试提出的一种有神论解释。
即便是激进的道金斯,也并没有一味指责所有神学家,否定神学家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尝试,他多次提到,他更欢迎思想深刻成熟的神学家将这个看作一个科学式的问题去思考和解释,而不是用智能设计来回避。
再次,我相信科学在将来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而引入上帝的意义不大。一方面,毕竟科学认识方法是有限而不完备的,科学现在还未能解释,不代表以后也不能解释。另一方面,纵使还原论在思维上有诸多弊端,却依然无法否认其方法在科学上的基础性。巴伯对还原进行了三种区分[16],认为方法论的还原属于一种研究策略。由于人类思维的割裂本性,“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人类把握理性的必然之路。割离之后,又发现认识因角度不同而异会带来很多局限,于是便需要将离散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连续的整体。回顾自然科学的历史,由博物学到分科而治再到交叉学科的兴起,也可印证此点。
引入上帝,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种饮鸩止渴。万能的假设固然能使现象解释显得轻而易举,但这种太完美、太一劳永逸的办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的复杂存在。若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上帝,无论他是与世界同在的还是超越时空的,无论他预期的计划是永恒不变的还是在自组织过程中持续创造的,他就成了最复杂而非最原始简单的存在,而这个复杂的存在又源何而来?为什么这里面包含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可以进行特殊处理?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存在可以被区别对待——他成了可以跳出所有条条框框,不受任何律令约束的至高存在?为什么他不可还原、不可追溯的原因就是他自身?这些循环冗余、莫名其妙、一厢情愿、各执一词、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假设远远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让人难以信服。
另外,缺口的界定受人类认识局限影响,很不精确。缺口的界定本身就模糊不清,并且会随着科学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人类认为,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出现是两次关键的时刻,可是两者间的区别是本体上的,还是在人类的主观价值判断下形成的还是说不清楚,因为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人类认识的局限与自然本身的局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究竟如何界定缺口,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这些表面生命现象的本质的认识是否足够透彻。当然,这也很可能导致一个结果——人类认知的局限始终限制我们对真相的完全认识,我们很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彼岸。
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
我欣赏宗教哲学的高远深邃,享受思考终极问题带来的虔诚领悟,更尊重有神论者对上帝存有的不懈证明和追求。但对我来说,宗教仅是一种寻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方式,不是唯一的,甚至也可以说不是最高明、最成熟的。我并不认为,一个无神论者就生活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当中,“一个信仰者比一个怀疑论者更幸福这一事实,绝不比一个醉酒者要比一个清醒者更幸福这一事实有更多的意义”。坚定的无神论者内心包含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来自内心深处,不需证明,无须言说,它是爱,是希望,是永恒。
也许中国人本就淡漠的宗教情结使得成为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并不困难,但是有一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面临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汹涌波涛仍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思考,从而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苏贤贵译,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2] 理查德·道金斯:上帝的迷思,陈蓉霞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3] 理查德·斯温伯恩:上帝是否存在,胡自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所罗门:大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郭垒:现代自主论和还原论的各自困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04期
[7] 董国安,吕国辉:生物学自主性与广义还原,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03期
[8] 孙宝良等: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问题的新观点——原始意识的产生及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医学与哲学第20卷第3期1999年3月
[9] 朱长超:试论意识起源的动力,哲学研究,1983年06期
[10] 张增一:科学与宗教:一个正在兴起的新领域,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