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Book] 北大人(精神的魅力)

《精神的魅力》乃北大校刊编辑部为纪念北大建校九十周年(1988)、一百周年(1998)和一百一十周年(2008)而出版的系列丛书。

我手上这本《精神的魅力》是1988年本,由季老先生作的序《梦萦未名湖》,按1898建校以来北大经历的三个阶段分为三辑,广泛地收录了各个时期名家名流、文人学者、老师学生等忆人、忆事、忆北大精神之文。他们或北大学子,或居住于燕园,或长期任职于北大,或曾短暂逗留于北大,用一个共同的名词来概括这群与北大命运息息相关的人——那就是“北大人”,从他们意切情真的文笔中我强烈地体会到一种贯穿百年、生生不息的北大精神,领略到其由内至外散发的魅力。

诸位前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以下的北大精神:(一)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这是蔡元培老校长提出来,延续至今日。厉以宁教授说得好,扼杀讨论无法制止思考,更不能毁灭北大所固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北大是常为新的”。(三)关注国家、社会、民族的命运——爱国进步的积极追求,从来没有哪所大学,能够如此紧密地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哪所大学,能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兴旺输送了如此多的精英人才。

受这种独特精神气质的吸引,北大人仿佛一来都会从此“染”上北大情结。正如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所说的那样:“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同时又是不具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除了蓬勃向上的北大精神,还有一些蕴含在心底的对燕园的种种眷恋与温情。燕园的春夏秋冬,博雅塔西,未名南畔,小径,红楼……我一来北大就喜欢在这不知留下多少前辈足迹的院子里闲逛,燕南园,临湖轩,朗润园,镜春园,8-13公寓……有一次我在燕南园的57号前驻足徘徊,一排青竹作为照壁却不能挡住我对这座神秘小院的窥探,尽管对主人一无所知,我还是隐约从院落散发的气氛感觉到主人生前一定如谷中幽兰般淡泊宁静。这真是一种很奇特的感应!没料到此后我竟在《精神的魅力》上得知了57号的主人——哲学新理学派大师冯友兰先生……

我不禁开始联想回忆起我跟北大结缘的点点滴滴。几乎每个学生打小就从家长老师口中知晓了清华北大在中国高等学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里面蕴涵着大人们殷切的期盼。而我第一次真正大量直接接触到关于北大情况的叙述已经是在我初一的时候了,来自杨沫的《青春之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这本书,常常手不释卷,看了一遍又一遍,为林道静坚毅的性格和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整个过程所深深触动。小说以全民抗日运动正轰轰烈烈准备拉开序幕的北平为背景,而北大作为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也成为了小说的主要背景,尤其是最后一二九学生运动浪潮。卢嘉川,江华,老罗……这些出色卓越的北大学子以蓬勃的抗争精神、超凡的机智勇敢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让北大在心底刻下了一道有力的痕迹,自此与清华明显地区分开来。到了高一,我不可救药的喜欢上了周国平的书,因此更是爱屋及乌地向往着周国平曾就读的北大哲学系。我有个大牛同学,跟我一样地迷周国平,迷北大,但他对北大的感情明显比我还要浓烈的多。他从来都毫不犹豫地把北大作为他的唯一目标,而当时的我还没把北大与自己切身联系得如此紧密,还远不止于把自己定位为未来的北大人,而他显然已经处于这种境界。因此他对北大历史上地域上的变迁如数家珍的讲述,对各个年代涌现的那些敢为人先的北大学人溢于言表的倾慕给了我莫大的影响。上了高二高三,读了更多关于北大人和事的书籍资料,从严复胡适到鲁迅刘半农,辜鸿铭、黄侃、冯友兰、金岳霖、陈寅恪、汤用彤、傅斯年、冯至、蒋梦麟、马寅初、季羡林、林庚……寻着这一个个令人折服的名人学士的足迹,我心亦愈加坚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相信我和北大之间有种莫名的缘分,而如今我正在努力地谱写这段情缘的第一章!

百年沧桑,到如今,尽管许多建国前的老校友已先后离世,八十年代那群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也早已两鬓微斑步入中年,而燕园还在,博雅塔仍存,未名湖依旧,北大精神更是不会熄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