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9, 2010

[Book] 古代政治文化(波峰与波谷)


当初对阎步克老师慕名而来,毫不犹豫选了此课,尽管他在第一节课已经讲明负担比较重,承受不起的赶紧退课得了。

但后来觉得有点失望……可能是因为上学期看比较多民国初期东西,还有史纲课缘故,加上古代史没什么新意,觉得当初不如选晚清。不过现在看来,收获还是颇丰的。过去一直对周代爵制、周礼那块的繁琐感到生厌,听老师讲解了爵制、军功爵制的演变实质后,竟觉得趣味横生。最大收获当然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文化嬗变,有幸领略了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说的博大精深思想,也一览此段历史中众星璀璨的历史学家关于南北朝历史地位的各种评定的风采,还有日本京都学派对此段历史,包括争议颇大的历史分期、唐宋变革论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内藤湖南、谷川道雄……之前一直对北方少数民族演替兴趣较浓,现在通过课堂对十六国北朝历史的梳理加上课外功课,竟觉得很多问题茅塞顿开。再古旧的东西,也还大可发掘新解,而我连深层都没有看到。

记得晚清老师曾批判历史专家们没有空间观念,没有世界眼光;阎步克老师本人很排斥业界中国历史研究的断代割裂倾向。看来时空观念皆局限。翻读了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叹服其溯游从之的研究精神,从唐代一直追溯到北魏。而且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大部分基本的路数不过是著史、考史和评史而已,基本到了民国时期才出现大师们集体对历史事件联系的深入考究,尤其是陈氏这种空前绝后的风云人物对中古史的解读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可惜,5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严重扼杀了史学研究的突破发展,也大大限制了与国外汉学界的交流。同样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史的日本历史学界,就呈现出迥然相异、独树一帜的风采。巧的是,50年代以后,中国再无大师。